衡水五院院长国义民(中)主持联合会议现场。
颅内大面积淤血、胸部塌陷、14根肋骨断裂伴多发骨折、双肺严重挫裂伤、胸腔积液、呼吸受限……
诸多伤情,处处致命,更别说齐聚在一位73岁高龄的老人身上。
她的康复,是衡水五院一手打造的“奇迹”。
7月18日,病患康复出院的第100天,五院副院长刘学治带领胸外科及神经外二科主任等一行人到武邑县进行回访。
“难忘三个月前的那段被抢救的经历”
“怎么样? 恢复得还好吗?”
“好多了,是一天比一天好。”陪伴在侧的家人感叹,“多亏了咱五院的大夫们,遭的罪少,好得也快。要不是你们的通力合作和大胆创新,人早不知道在哪儿了!”
眼前,老人状况良好、活动如常,自己不时遛遛弯,闲暇时还和家人一起包顿饺子。回忆那段惊险历程,她一字一顿地认真道:“不……赖……啦,捡……条……命!”
在那段命悬一线的时光里,是五院用“稳”与“新”把老人从死亡线上一次次拽了回来。
稳,是多学科诊疗 (MDT) 模式,对老人的伤情有了最周全、稳妥的把控。
新,是加速康复外科 (ERAS) 理念,对老人的治疗给予更细致、温柔的呵护。
事发在3月初的一个夜晚。
“3日晚7时许,我们的救护车接来了这位车祸重伤患者。人已经昏迷,胸部塌陷,呼吸微弱,很危险……”首诊医师、神经外二科主任李光春当机立断通知科室并上报,医院MDT模式随即启动,“受伤部位多且伤情严重,如果进行单一病种治疗,极可能导致其他部位伤情加重,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伤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救护车刚停稳,手续还没办,患者已被紧急送往科室接受救治。
这边,止血、化痰、上呼吸机、保护胸廓、平稳生命体征……各项抢救措施紧张有序地进行;那边,神经外科、外科、神经内科、心血管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骨科、麻醉科、输血科、营养科……各相关科室骨干已迅速就位。
“MDT模式”联合会诊下救治迅速展开
数小时后,各项检查就位、患者伤情明晰。
重重危机,如何破解? MDT模式下的第一次联合会诊随即启动。
MDT模式,是指由各科室专家组成专家组,针对某一病例病情开展会诊,提出最佳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个性的诊疗服务。
在五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国义民的主持下,会诊推进得迅速而精准。各科精英汇聚一堂、各抒己见,按照患者各部位伤情严重程度,条分缕析、分清主次。最终,在确保患者生命的前提下,“各方兼顾、头部起始、肺部跟上”的治疗方案迅速确立。
“头部伤情非常接近手术值,按说开颅是首选,考虑到患者高龄且伤情复杂,我们最终选择了保守治疗。”国义民介绍,方案是以MDT模式为基础的综合考量,是以患者为本、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最优选择,“但是,各相关科室也做好了随时手术的准备。”
治疗方向的敲定,如一缕阳光驱散阴霾。
与“死神”夺命,神经外二科首场迎战。患者胸肺部的严重伤情还亟待手术,脑部伤情必须要尽快控制。药物保守治疗,拉长了应对突发状况的周期,对医生的精准施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神经外二科的医生们打足了精神,见招拆招。
减轻脑水肿,需要输血、用药降颅压,却又极易引发心衰。那就24小时密切监控,随时调整方案和用药剂量。
胸部塌陷,双肺挫伤,无法自主呼吸,极易产生痰液。那就上呼吸机,提前用药,还邀请胸外科定时为患者吸痰。
呼吸急促,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那就迅速采取措施并请来内科会诊。……
11天的救治,可谓按下葫芦浮起瓢,好在经过神经外二科和各科室的倾力合作,患者脑部伤情得到控制,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转至胸外科继续治疗。
几度徘徊在死亡线上的老人转危为安
最后的交锋,来了!
14根肋骨骨折,最严重的1根甚至断成4截。患者全程借助呼吸机,无法自主呼吸不说,断裂的骨头随时可能扎破脏器,危及生命。
胸外手术,已迫在眉睫!
第二次联合会诊,ERAS理念是主基调。
以MDT模式为基础的ERAS理念,是在确保甚至提升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在手术前、中、后期采用一系列优化措施和手段,减轻手术患者身心的创伤应激反应,加速康复。
国义民再度组织各科室主任汇集一堂,着重解决患者血氧饱和度不稳问题,并将焦点集中在“患者年龄大、体质弱、伤情重,如何经受手术强度及突发状况”上。众说纷纭中,在神经内科、急救学科等医学领域颇有建树的国义民一语定乾坤,明确将ERAS理念融入患者手术方案,“尽力让病人无应激、无痛苦、无风险、康复好……”
实施胸腔镜微创手术,最大程度减少患者手术创伤;营养科、康复科、麻醉科各自规划合理方案,在手术前、中、后期提供强力支援,确保患者安全度过手术并迅速康复。
方案既定,落实随行。
术前,营养科通过补充蛋白质等方式帮助患者增强营养,促使其身体指标逐步达到手术要求。营养充足,才能让抗生素发挥更大的作用。
术中,医师、麻醉医师、护士各司其职,配合得天衣无缝。在胸腔镜帮助下,从一个个仅1.5厘米的切口中,先清除积血、积液800毫升,再逐一找到断骨进行复位、固定、牢固、夹闭……全程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当全部断骨修复归位,缝合、止血、下引流管、清点器械辅料等后续工作无缝衔接。3个小时,手术完美收官!
术后,康复科医师每天为老人进行恢复吞咽功能、走路功能的治疗,再配合营养科的康复方案,老人身体各项指标一天天恢复正常。
4月8日,几度徘徊在死亡线上的老人终于转危为安,出院了!
耗时36天,这一场与“死神”的博弈,成功了!
让“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多学科协作”助力发展
在这场博弈中,多学科之间无缝衔接的通力协作和密切配合,既高效又专业,充分展示了五院在危急重症救治上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
这,是五院大胆革新传统疾病诊疗模式结出的硕果。
在临床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单一学科越来越高精尖的今天,五院坚持以患者为本,积极搭建多学科诊疗平台,融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全力推进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等5大中心建设,不断完善急危重症救治体系,为患者提供全面、紧急、准确、有效的救治服务。
《疑难危重患者多学科联合诊疗的制度与程序》《多学科会诊制度》《关于多学科会诊的补充规定》……五院先后三次修订完善多学科会诊制度,让患者病情诊治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为其制定最佳诊疗计划与方案,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确诊率和治愈率。
在各科室一次又一次的通力协作中,五院打通了危急重症快速救治绿色通道,形成了从院前急救、手术救治到术后康复的完整救治链条。仅7月以来,五院就开展多学科会诊16次,院长、主管院长亲自主持,参与科室遍及内科、外科、妇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重症医学科、口腔科等临床科室及影像科、输血科、病理科、营养科等辅助科室,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
创新、发展,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初见雏形。
“在新模式的推动下,我们在救治急危重症病人上,无论是抢救时间、成功率及病人康复效果乃至综合救治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骨科、心血管科等多学科团队的技术水平也有了质的提升……”国义民表示,五院将继续探索“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多学科协作”模式,并与兄弟医院共同分享,一起推动衡水医疗创新发展走向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