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作为全市脑科联盟牵头单位和省级及国家级脑科联盟成员单位,市五院神经内科在建设规模、医疗服务、专业设置、学术水平、人才培养和医疗设备等方面均有长足发展,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近年来不断跨上新的台阶,在挽救无数鲜活生命的同时,也收获着满满的社会口碑。下面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该院的神经内科三病区……
“这不是老天爷照顾我,是咱们五院脑科的医护人员给了我两次生命,不是我命大,是脑科大夫们的技术硬……”随访电话的另一端是家住枣强的王大妈。这是日前市五院电话随访患者时发生的一幕。“死”后重生的王大妈,没少跟左邻右舍说起自己跟市五院脑科楼的奇缘。除了赞叹五院脑科的高超技术外,还做起了五院的义务宣传员。
时间回溯到2017年2月那个早上,市五院脑科楼里一阵嘈杂的脚步声打破了神经内科三病区的平静。“快叫田主任,我母亲脑血栓了……”患者王大妈的家属推着老人焦急地呼喊着。
“大娘,是你啊!”三病区护士长高艳一眼就认出了患者。因为一年前,王大妈曾经因脑血栓入住过三病区,因为当时错过了最佳的溶栓时间窗口,后来由田红军联合医院介入科做的机械取栓手术,王大妈算是从“鬼门关”走了一遭,终于转危为安。
这天一大早,王大妈起床又感到肢体有些麻木,说话时舌头有些不听使唤,想起曾经在五院住院手术时大夫告诫自己的话语,王大妈第一时间招呼孩子们紧急驱车来五院就诊。三病区主任田红军考虑到患者有既往高血压和心脏病史,加上此次陈旧软化灶和新发脑血管栓塞症状,经过全面评估,最后对王大妈实施了抗血栓的对症药物治疗。十天后,王大妈不适症状消失。用她自己的话说,五院大夫再一次把她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再次回顾王大妈抢救成功且未留下任何后遗症的关键,田红军主任说,除了得益于患者能够在发病的第一时间来就诊外,跟科室近年来致力于发展完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绿色通道”机制,制定卒中规范化诊疗的标准操作流程,构建卒中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模式,常态化开展临床规范和健康教育培训等一系列努力密不可分。
神经内科三病区致力于全面做好脑血管病评估工作,并配合医院积极申报卒中防治中心,建立了脑卒中健康管理门诊和院内筛查门诊,并全面、深入推进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等亚专科建设。与北京天坛医院、宣武医院、协和医院等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定期邀请专家前来坐诊、交流学习。虽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以神经内科为主,但需要急诊、检验、影像、介入等多个科室的大力配合。经过不断优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闭塞血管再通治疗流程,到市五院治疗脑血管疾病能进一步缩短就诊至应用溶栓药物的时间,早已经成为市五院脑血管疾病患者就诊时的共识。
从2006年联合介入科开展第一例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开始,经历了第一例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第一例急性脑卒中大脑中动脉取栓术……时间是标注前行步伐的刻度,众多的第一例也见证着五院神经内科的发展足迹。有人说市五院脑科楼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但是这里也是一个离希望更近的地方,这里每天都在缔造生命的奇迹。“愿走过这里的每一个患者,都能与死神擦肩而过,重回健康生活。”这不仅是市五院神经内科医护人员的期望,更是对市五院杏林春暖最好的褒奖。